个人信息
我来自江西省赣州市,是九江学院2020级物联网工程的一名普通学生。我的邮箱是daokunn@88.com,希望和各位朋友们一起学习!
为什么要我要写博客?
在看到峡州仙士的博客对于写博客的认知以后,非常的赞同他的观点,同时我觉得写博客在知识的处理上,能更好的梳理。还有一点是,我们在解决一次的bug之后,时隔几年,忘了处理方式。百度得来的一堆乱七八糟的,之前看过的帖子删帖了或者其他状况,所以自己记录一下更为安心,看到这里读者,不妨自己搭建一个博客,正好我的博客里有相关的教程。
知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主观表征。举一些专业相关的例子,在一个新的 Linux 系统下,如何安装 MySQL?如何初始化一个 Spring Boot 工程并配置好相关依赖?这些知识使用频率不高,但往往最容易习得,遇到类似的问题翻翻官方文档,或者看看别人的 blog,很轻松就会解决。
而能力是以熟练不熟练为判断的,它没有知识那种知道或不知道,“原来是这么回事” 的瞬间快感。比如遇到 bug 如何快速定位?再比如面对具体问题如何快速建模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形式?它是许多个知识点、许多次实践积累出来的,是一种抽象高维的存在。
两个概念间的一个关键的区别就是,能力是不占用很大的记忆空间的,多数情况下,它已经被训练成为了人的一种肌肉记忆;而知识并不总是那么稳当,当你需要的时候它们经常消失在大脑里,因此你不得不做无用功,去搜索,再一次习得这部分知识。
所以,对于这类繁杂易忘的知识,最好的办法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,用的时候习得,不用时就不要让它占据自己的大脑太久。这也是印象笔记这类软件的一个核心理念,像它声称的一样,要做你的「第二大脑」,意在让人把当下不重要的零散知识 dump 出来,保持大脑的干净整洁,同时也保证知识并没有丢失,它们一直在笔记库里静静等待你的调用。
为什么不直接去互联网搜索?原因其实挺显而易见。互联网是变化的,一个信息来源,下一次去访问就不一定还存在,而且从搜索结果中剔除出需要的内容耗费的精力也不低,而这种精力本没必要每次都付出。
因此,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这样的一个系统:它能装下上文所述的那些零散知识,同时能够在你需要的时候方便地找到。我把这样的系统都叫做「个人 Wiki」,Wiki 这个词本来指的是多人维护的写作系统,但是我曲解它,把它解释成像维基百科那样由一个个词条组成的知识网络。
背后的实现方式重要性却没有那么高,你可以用印象笔记,可以用为知笔记,甚至纸笔、系统自带的备忘录也可以。
我的博客主要内容
主要是编程语言及相关框架的使用,也会有基础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内容,尽量的多记录一些实战类项目。当然也会辅以一些软件的使用,安装。
还有就是一点点的读书分享。不要让生活那么枯燥,在一定程度上,“理工科是为了生存,人文社科是为了生活”。
写在最后
第一次写博客,会写的不够好,各位大佬请不吝赐教!我所有的博客文章基本上来自于网课,其他大佬的博客,和书籍。我都会尽可能的标注每一篇文章是从哪里学来的。(虽然不标注好像没有明说是侵权,但是对于每一个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!)
我特别喜欢菜鸟教程的一句话:学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梦想!
。与君共勉!